国开学习网《中国文化导论》形考任务1答案

国开学习网《中国文化导论》形考任务1答案 | 零号床学习笔记
国开学习网《中国文化导论》形考任务1答案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4
限时特惠
3
付费阅读
已售 173


上面答案为下列试题答案,请核对试题后再购买
1.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 )
A. 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 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 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 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 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 ( )
A. 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 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 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 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诸子学术逐渐消亡
B.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C. 政治上的大一统
D. 汉武帝独尊儒术
4. 道教的出现是在 ( )
A. 先秦时期
B. 秦汉之际
C. 西汉时期
D. 两汉之际
5.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
A. 先秦时期
B. 秦汉之际
C. 西汉时期
D. 两汉之际
6.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 )
A. 《论语》
B. 《老子》
C. 《庄子》
D. 《周易》
7. 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    )
A. 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 科举制的实施
C. 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 韩愈的排佛
8. 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
A. 敦煌
B. 洛阳
C. 河北
D. 长安
9. 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 )
A. 诗歌
B. 钟鼎
C. 书法
D. 舞蹈
10. “心性本觉”是( )佛教的思想
A. 印度
B. 西藏
C. 中国
D. 南亚
11. 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 )
A. 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
B. 唐代的”安史之乱”
C. 永嘉之乱
D. 靖康之难
12. 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 )
A. 宋画的淡远
B. 宋诗的浅易
C. 宋词的俚俗
D. 宋文纡徐委备
13. 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 )
A. 东部文化的西移
B. 西部文化的东移
C. 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
D. 北方文化的南移
14. 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 )
A. 唱
B. 念
C. 做
D. 打
15. 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 )
A. 更加浓墨重彩
B. 更重意趣与心境
C. 更显富丽堂皇
D. 以人物素描为主
16. 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
A. 轴心时代
B. 黄金时代
C. 蜕变时代
D. 鼎盛时代
17.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 )
A.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
B. 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 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 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18. 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 )
A.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
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
C.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
D.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
19. 《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
B. 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
C. 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 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
20. 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 )
A. 汉代朴学的倾向
B. 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
C. 佛学化的倾向
D. 道教化的的倾向
21. 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盘西化
C. 对外开放
D. 闭关锁国
22. 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 )
A. 邹容的《革命军》
B. 陈天华的《猛回头》
C. 陈天华的《警世钟》
D. 陈独秀的《新青年》
23. 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
A.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B.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C.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24. 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 )
A. 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
B. 儒家的法家化
C. 法家的儒家化
D. 伦理的法制化
25. 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德都是善德
B. 与天道相悖之德称德
C. 德有凶吉之分
D. 合于天道之德称吉德

© 版权声明
THE END
文章不错?点个赞呗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