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答案为下列试题答案,请核对试题后再购买】
1.某校开设通识课程“我的位置与世界”,引导学生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视角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活在怎样的社会中”。
在课堂上,教师请学生阅读并讨论《史记》、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节选,并围绕如下问题展开小组辩论:人生的意义是由自己决定,还是社会所塑造?历史是一种“解释”还是“复现”?现代人是否正在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过去以为这些问题是无聊的空谈,现在我意识到,它们其实藏在生活的每一天里。”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5个问题。
(1). “我是谁”“从哪里来”属于哲学中的哪类问题?
A. 美学问题
B. 认识论问题
C. 存在论问题
D. 行为伦理问题
(2). 材料中对历史“是解释还是复现”的讨论,最能体现哪种历史观?
A. 历史解释主义与历史实证主义的对话
B. 历史学对文学的借用
C. 历史叙述的技术主义立场
D. 历史教学的情境模拟
(3).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中,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A. 国家法律的权力来源
B. 社会结构如何通过分工维系秩序
C. 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
D. 市场经济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4). 材料中“人是否能决定人生意义”,涉及哲学中的:
A. 美学与批评
B.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C. 实用主义与虚无主义
D. 本体论与价值论
(5). 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将抽象问题联系到自身生活,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社会学的哪一教学策略或理念?
A. 强调历史事件的可复制性
B. 强调哲学思辨的封闭性
C. 强调社会理论与生活世界的连接
D. 强调社会行为的技术模拟
2.某中学在新学期开展“跨学科人文素养周”活动,举办了一场特别展演活动,主题为“我是谁”。活动中,学生们展示了自编诗歌、绘画作品及一场以“期待与真实”为主题的微型剧。其中一位学生的诗歌中写道:“我不再是别人眼中乖巧的我,而是逐渐醒来的我”;另一位学生的画作是一片混乱的色块,中间却有一只清晰的眼睛。微型剧讲述了一个学生在被老师表扬后不断努力改变自己,最终走出自我否定的故事。活动引发了师生热议。有人认为这是“艺术教育激发了学生真实的内心表达”,也有人担忧“情绪表达是否过于放大了学生的困惑”。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5个问题。
(1). 从文学角度看,学生诗歌中“我不再是别人眼中乖巧的我”体现的主题是:
A. 英雄主义的塑造
B. 自我意识的觉醒
C. 自然美的颂扬
D. 社会责任的呼唤
(2). 那幅“混乱色块+清晰眼睛”的绘画作品,在艺术学中可被视为:
A. 写实主义风格
B. 抽象表现主义手法
C. 典型学院派技法
D. 古典主义象征
(3). 学生微型剧中角色在表扬后积极改变,体现了以下哪种心理学现象?
A. 负面强化
B. 条件反射
C. 皮格马利翁效应
D. 观察学习
(4). “艺术教育激发真实表达”这一评价从教育心理角度说明:
A. 艺术不应进入中学课程
B. 情感表达有助于学生心理成长
C. 教师应限制学生表达负面情绪
D. 教育主要目的在于知识传授
(5). 对于担忧“表达困惑是否过度”的讨论,从文学与心理学整合的视角更合适的理解是:
A. 学校不应鼓励学生创作表达
B. 学生的创作主要是一种夸张技巧
C. 文学创作可作为情绪理解与自我建构的渠道
D. 情绪困惑是无害的,因此无需引导
3.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家城市大型超市迅速做出反应:临时调整供应链,与地方政府沟通保证物流畅通,并在门店引入限流制度和无接触配送服务。同时,该企业参考《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条款,制定了应急期间的价格策略,确保防疫物资不涨价。企业内部则成立了应急管理小组,通过每日视频会议协调人手、分配物资。超市负责人表示,科学决策离不开经济学的供需理论,也离不开对法律规制的理解和管理机制的高效运作。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5个问题。
(1). 以下哪一项最能体现材料中的经济学思维?
A. 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应对突发情况
B. 参照法律规范制定价格策略
C. 调整供应链以平衡市场供需
D. 每日召开视频会议提升沟通效率
(2). 材料中企业根据《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价格策略,主要体现了法学中的哪项功能?
A. 强化执法权力
B. 调节社会关系
C. 推动科技发展
D. 限制市场自由
(3). 材料中企业通过每日视频会议协调资源,这属于管理学的哪项职能?
A. 控制
B. 组织
C. 激励
D. 计划
(4). 企业负责人提到“科学决策离不开供需理论”,其中“供需”关系主要关注:
A.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转换
B. 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职责
C. 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优配置
D. 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5). 材料中企业参考法律规定制定内部策略,这反映出法治思维对管理行为的哪一方面影响?
A. 道德判断的替代
B. 非正式制度的弱化
C. 行为合法性与规范性的保障
D. 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建构
4.语言无处不在,是人们与世界建立联系、表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工具。全球约有7000多种语言,既包括使用广泛的书面语言,也包括社区中流传的非书面语言和手势语。语言不仅通过家庭和学校学习,也受到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语言学关注语言的结构、运行机制、发展过程及其文化差异,但它并不评判哪种语言“更优”。
心理学则为我们理解语言背后的心理机制提供了支持。例如,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成长密切相关,研究者通过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揭示语言习得、思维与行为间的关联。心理学多个分支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也深入研究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
教育学则进一步探讨语言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功能与意义。语言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人格养成的重要工具。面对“教育还有什么用”的质疑,有人指出,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取信息,更在于提升人们理解世界、表达自我和欣赏生活的能力——比如,面对自然风景,有人说“哇,好多鸟”,也有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正体现了教育赋予我们的语言感知和文化积淀。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5个问题。
(1). 关于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以下哪一项表述最准确?
A. 强调语言优劣,以推广通用语言为目标
B. 主要研究儿童语言能力的心理形成过程
C. 关注语言结构、使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D. 以制定国家语言政策为主要研究方向
(2). 材料中“全是鸟”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对比,主要体现了教育在语言发展中的哪种功能?
A. 选择人才的功能
B. 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
C. 传递文化与提升审美的功能
D. 加强科技传播的功能
(3). 材料中提到“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成长密切相关”,这一观点属于心理学的哪一分支的研究内容?
A. 社会心理学
B. 教育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临床心理学
(4). 下列哪项最能体现语言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视角?
A. 比较各国语言使用的立法差异
B. 用语言分析技术改进机器翻译系统
C. 研究语言在不同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与表现
D. 探讨大脑语言区域的神经活动
(5). 材料中提到“心理学使用实验法、观察法研究语言习得”,这体现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哪一基本特征?
A. 实用性强,偏重个人经验
B. 重视科学方法与数据支持
C. 依赖个案访谈与艺术诠释
D. 强调规范语言的社会作用
5.近年来,某些城市不断兴建超高层建筑,政府部门认为这有助于节省土地、彰显城市形象。然而,有建筑学者和城市社会学家指出,过度追求“高耸”可能带来环境遮光、交通压力、社区疏离等问题。经济学家则提出,高楼集中往往意味着中心地段土地价值上升,而造成城市边缘资源浪费。哲学家批评现代城市规划中“效率至上”的逻辑忽视了人的尺度与情感需求。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5个问题。
(1). 材料中对高楼产生的“环境遮光、社区疏离”等问题,体现的是哪一领域的视角?
A. 法学
B. 城市社会学
C. 教育心理学
D. 艺术史
(2). 经济学家关于“土地价值上升与资源浪费”的分析,最能体现以下哪一概念?
A. 机会成本
B. 价格机制
C. 比较优势
D. 消费者剩余
(3). 材料中的哲学批评涉及城市建设忽视人的尺度,这种观点最符合哪一哲学传统?
A. 结构主义
B. 逻辑实证主义
C. 人本主义
D. 机械决定论
(4). 如果某市决定通过立法规范高楼密度,这属于以下哪一领域的实践?
A. 社会伦理
B. 政治学
C. 法学
D. 教育管理
(5). 若在城市教育资源配置中出现“中心拥堵、边缘空心化”现象,教育管理者应关注的问题是:
A. 教育资源的空间公平性
B. 学生个人能力发展
C. 教学方式多样化
D. 课程内容现代化
© 版权声明
分享是一种美德,转载请保留原链接
THE END
文章不错?点个赞呗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