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已知透镜折射率n=1.523,制成两表面曲率半径r1=261.5mm,r2=-87.16mm,则此镜片的屈光力为( )
A. +2.00D
B. +4.00D
C. +7.97D
D. -4.00D
2. 柱面透镜的TABO表示时,轴位是( )表示
A. 0°-360°
B. 0°-180°
C. 鼻侧
D. 颞侧
3. 处方-1.00DS/+1.00DC×80是( )散光
A. 顺规近视
B. 顺规远视
C. 逆规近视
D. 逆规远视
4. 有一镜片处方为+1.00DS/+0.50DC×90,则该眼屈光状态是( )
A. 单纯近视
B. 单纯远视
C. 复性近散
D. 复性远散
5. 属于复性近视散光镜片的是( )
A. -1.00DS/+1.00DC×90
B. +1.00DS/-0.50DC×90
C. -2.00DS/+1.00DC×90
D. +1.00DS/-2.00DC×90
6. 对于散光镜片来讲,若两个轴向在垂直(或水平),配戴散光镜后会出现视物变形,将圆形物体看成( )
A. 竖直或水平椭圆
B. 斜向椭圆
C. 不变形
D. 竖直或水平长方形
7. 某一散光镜片的环曲面镜片处方为:+4.00DS/(-1.00DC×90/+2.00DC×180),其球柱镜处方为( )
A. -1.00DC×90/-2.00DC×180
B. +6.00DS/-3.00DC×180
C. +5.00DC×90/+2.00DC×180
D. +2.00DS/-3.00DC×90
8. 平行光线通过散光镜片形成史氏光锥,若前焦线是竖直线,则( )
A. 水平方向屈光力最强
B. 竖直方向屈光力最强
C. 水平方向是最强屈光力的轴向
D. 竖直方向是最弱屈光力的轴向
9. 散光镜片的处方形式通常是( )
A. 球面形式
B. 环曲面形式
C. 球柱镜形式
D. 正交柱镜形式
10. 对于混合型散光来讲,平行光形成的史氏光锥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是( )
A. 前后焦线都在视网膜前
B. 前后焦线都在视网膜后
C. 前焦线在视网膜前,后焦线在视网膜上
D. 前后焦线分别位于视网膜前后
11. 平行光通过散光镜片形成史氏光锥,最小弥散圆位于( )
A. 视网膜上
B. 前后焦线间
C. 前焦线前
D. 后焦线后
12. 垂直于顶的切面称为( )
A. 屈光面
B. 主切面
C. 分界面
D. 弯曲面
13. 右眼3△B120运用棱镜底向标示法是( )
A. 老式英国标示法
B. 新式英国标示法
C. 360°标示法
D. 直角坐标标示法
14. 对于球面透镜的偏折力来说,越靠近光心的地方偏折力( )
A. 越高
B. 越低
C. 保持不变
15. 凹透镜的移心方向与所需棱镜底( )
A. 相同
B. 相反
C. 垂直
D. 不确定
16. 柱面透镜的棱镜效应只发生在哪个方向( )
A. 轴向
B. 垂直轴向
C. 光轴
D. 到光心连线
17. 当+2.00DS的透镜光心向下移0.5cm,在视轴上产生的棱镜效应为( )
A. 2△BD
B. 1△BD
C. 2△BU
D. 1△BU
18. 在棱镜合成时,如果两棱镜叠合底顶线一致,但底顶互相倒置,则新棱镜( )
A. 以屈光力较强的棱镜的底向为新棱镜的底向,屈光力为原两棱镜屈光力之差
B. 以屈光力较弱的棱镜的底向为新棱镜的底向,屈光力为原两棱镜屈光力之差
C. 以屈光力较强的棱镜的底向为新棱镜的底向,屈光力为原两棱镜屈光力之和
D. 以屈光力较弱的棱镜的底向为新棱镜的底向,屈光力为原两棱镜屈光力之差
19. 戴双焦点眼镜时,由于子片顶点产生突变的棱镜效应可以产生( )
A. 色散效应
B. 旋转放大
C. 位移现象
D. 像跳
20.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获得相干光()
A. 分振幅法
B. 平行光
C. 分波面法
D. 复色光
21. 在望远镜的视度调节中,为适应近视人群,应采取的是()
A. 使物镜远离目镜
B. 使目镜远离物镜
C. 使目镜靠近物镜
D. 应同时调节物镜和目镜
22. 可见光的波段范围是()
A. 200nm
B. 380nm
C. 380nm
D. 760nm
23. 在完全透明的水下某处,放一点光源,在水面上可见到一个圆形透光平面,如果圆形透光平面的面积匀速增大,则该点光源正在()
A. 加速上升
B. 匀速下沉
C. 匀速上升
D. 减速下沉
24. 显微镜上的目镜镜筒标有“10×”字样,则此目镜焦距是( )
A. 10 mm
B. -10 mm
C. 25 mm
D. -25 mm
25. 在杨氏干涉实验装置的双缝后面各放置一个偏振片,若两个偏振片的透振方向相互垂直,则光屏上()
A. 仍有干涉条纹,但亮条纹的亮度减小
B. 仍有干涉条纹,但亮条纹的亮度增大
C. 干涉条纹消失,一片黑暗
D. 干涉条纹消失,但仍有光投射
26. 已知像距为10cm,物距为-10cm,求理想透镜的焦距( )
A. 15 cm
B. 10 cm
C. 5 cm
D. 20 cm
27. 有关光波的传播速度, 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 同一波长光波在真空中光速最大
B. 同一波长光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C. 不同波长光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不同
D.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8. 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向杯里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硬币的位置()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先升高后降低
D. 不升高也不降低
29. 实验室显微镜上的目镜镜筒标有“10×”字样,问此目镜焦距是()
A. 10mm
B. -10mm
C. 25mm
D. -25mm
30. 实际光线延长线通过光束的“心”所成的像为虚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为实像。那么()
A. 实像可以被人眼感受
B. 实物经光学系统成像必成实像
C. 虚像可以在屏幕或底片上成像
D. 虚物经光学系统成像必成虚像
31. 开普勒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目镜为( )
A. 正透镜
B. 负透镜
C. 光楔镜
D. 平板镜
32. 数值孔径NA=0.75的250nm紫外光显微镜物镜比同样数值孔径的500nm可见光显微镜物镜分辨率增加或减小( )
A. 5倍
B. 2倍
C. 1倍
D. 0.5倍
33. 当一近视眼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应使( )
A. 目镜保持不动
B. 目镜远离物镜
C. 目镜靠近物镜
D. 眼睛远离望远镜
34. 望远镜是帮助人们对远处物体进行观察的光学仪器。下列选项中关于望远镜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B. 反射式望远镜的物镜为反射式
C. 折射式望远镜的物镜为折射式
D. 其原理是将物放大
35. 放在焦点处的点光源通过凸透镜能使光束变成()
A. 平行光线
B. 发散光线
C. 会聚光线
D. 斜向平行光线
36. 教室的墙壁对光产生的现象是()
A. 镜面反射
B. 漫反射
C. 不发生反射
D. 两种反射同时产生
37. 已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则光线由()
A. 玻璃射入空气
B. 空气射入水
C. 水射入空气
D. 无法确定
38. 已知单球面折射镜的曲率半径为-0.2m,折射率为1.5,轴上物点在折射面左侧0.1m处,则( )
A. 面屈光力为1D
B. 轴上物点的聚散度为-1.5D
C. 与轴上物点共轭的像为虚像
D. 以上都不正确
39. 唯一能成完整像的光学系统是( )
A. 凹面镜
B. 凸面镜
C. 球面镜
D. 平面镜
40. 如果物体与其被小孔形成的像相聚为1000mm,且像的大小是物体的1/4,则小孔的位置离物体多远( )
A. 400mm
B. 600mm
C. 800mm
D. 1000mm
41. 完全反射光线的物体呈现( )
A. 红色
B. 白色
C. 绿色
D. 黄色
42. 柱镜的屈光力用( )表示
A. DS
B. DC
C. PD
D. VOD
43. 如果F=-4.00DC×180,则其在60°方向上的屈光力为( )
A. -3.00DC
B. -4.00DC
C. -2.00DC
D. -1.00DC
44. 如果F=-4.00DC×180,则其在30°方向上的屈光力为( )
A. -3.00DC
B. -4.00DC
C. -2.00DC
D. -1.00DC
45. 散光轴向的标记方法目前主要采用( )
A. 老式标记法
B. 鼻侧标记法
C. TABO标记法
D. 新式标记法
46. 凹透镜成像时,物与像的位置关系是( )
A. 实像在同侧,虚像在对侧
B. 实像在对侧,虚像在焦点位置
C. 物与像在同一侧
D. 物与像有时同侧,有时对侧
47. 当投射光线沿柱面透镜的方向投射时,其屈光性能为( )
A. 没有屈折作用
B. 会聚
C. 发散
D. 向下方偏折
48. 新月形透镜正面屈光度为F1,背面屈光度为F2,若该透镜顶焦度<0,则( )
A. F1>F2
B. F1<F2
C. F1
D. F2
E. 不一定
49. 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透镜15cm处得到最小弥散斑。若将某物放在此透镜前20cm,则()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50. 发生全发射的现象的必要前提是()
A. 光线由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传播
B. 光线由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传播
C. 光纤在均匀介质中传播
D. 以上情况都可能发生
© 版权声明
分享是一种美德,转载请保留原链接
THE END
文章不错?点个赞呗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