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地址:http://www.botiku.com/thread-7949-1-1.html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V
1.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地理环境的优劣
B. 人口增长的快慢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满分:3 分
2. 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
A. 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 不可知论的思想表现
C. 根据唯物论的观点
D. 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满分:3 分
[ads1]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A. 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 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 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满分:3 分
4.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A. 实践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否定的观点
满分:3 分
5. 下列各项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的是()。
A. 一切唯物主义者
B. 某些唯心主义者
C. 马克思主义者
D. 二元论者
满分:3 分
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满分:3 分
7.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 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 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D.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满分:3 分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了()。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
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满分:3 分
9.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
A. 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满分:3 分
10.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是()。
A. 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C.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D.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满分:3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V
1.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
A.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B. 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C. 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
D. 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满分:4 分
2. 面临环境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A. 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 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发展
C. 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
D. 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满分:4 分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价值关系
D. 主从关系
满分:4 分
4. 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
A. 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 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 有什么样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 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满分:4 分
5. 下列观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满分:4 分
6.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 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 人口增长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 人口增长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满分:4 分
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于经验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满分:4 分
8.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满分:4 分
9.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 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满分:4 分
10.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A. 相对寓于绝对之中
B.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 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D.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满分:4 分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V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2.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实用主义真理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3.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4.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5.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6.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7.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ads2]
8.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较高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9.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10. 人的实践活动不完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暂无评论内容